《德國之聲》張丹紅事件 -- 職業道德與個人言論自由,孰重孰輕?
報告人:尚義
一、關鍵人物:
張丹紅,《德國之聲》前中文部副主任。
魏京生,旅居美國之中國異議人士。
王容芬,旅居德國之中國異議人士,社會學家。
何清漣,旅居美國之中國異議人士,經濟學家。
《德國之聲》台長 貝特曼 (Erik Bettermann)
《德國之聲》前中文部主任 馮海音(Matthias von Hein)
二、過程:
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夕,時任《德國之聲》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頻頻接受德國媒體採訪,為中共的政策辯護。她在接受德意志電臺(Deutschlandfunk)採訪時表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成功地使4億人脫貧,說明中共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實踐人權宣言第三條方面的貢獻都要大”,她同時為北京方面禁止“自由西藏”和法輪功的網站做辯護。理由是 “德國也不能打開兒童色情,或者是極右翼黨派的網站”。8月4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四天,張丹紅受邀參加德國電視二台一檔談話節目,主題是“為市場和獎牌而戰——對新興大國中國的恐懼?”在該期節目的視頻中,在主持人問到“中國人有沒有機會瞭解德國人的不滿和恐懼”時,張丹紅表示,5萬外國人到中國看奧運將是一次極好的對話機會,“所有這些關於中國的討論,在我看來是由無知和偏見導致的,中國不應該因此受到懲罰”。
在節目中,張丹紅還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她當政後“將兩國關係帶到衝突的軌道上來”,“我覺得她把中國看成東德的擴大版,是個不守規矩的討厭孩子”。對於同情西藏人士在節目現場提到的所謂“西藏語言文化遭到破壞”,張丹紅當即糾正“這不是真的”,她並舉例證明中國政府為西藏的文化和語言做了很多,“僅在西藏的拉薩大學,就有數千名學生學習西藏文化”。
其一連串言論引發各界反彈,談話節目播出一周後,德國《焦點》雜誌率先發難,稱張丹紅是在“向中國共產黨獻媚”。8月20日,德國社民黨聯邦議會黨團內政發言人迪特•維費爾施皮茨更是指責張的發言是“獨一無二的災難”,聲稱她“不適合‘德國之聲’的工作”。《德國之聲》在壓力下,在8月底舉行的內部會議後,解除張丹紅中文部副主任的職務,降為普通編輯。中共新華社8月28日以“《德國之聲》的記者因‘親華’被停職”為題發表專稿,稱張是因“仗義執言的親華言論”及“說了太多中國的好話”而遭到懲罰。隔天又發表文章“德國之聲停職張丹紅 重現納粹幽靈”。
9位在德華人在9月中旬聯名上書德國聯邦眾議會(Bundestag),指張丹紅在德國媒體上的言論以及《德國之聲》中文部的某些報導是“站在中國政府的立場上”,要求對《德國之聲》中文部展開調查。這9人為:阿海(自由作家,出版家)、費良勇(民陣主席)、高晴宏(全僑民主和平聯盟德國支盟理事長)、還學文(自由作家)、黃思帆(自由記者)、彭小明(全德學聯主席)、潘永忠(全球支援亞洲和中國民主化論壇秘書長)、王容芬(自由作家)、仲維光(自由作家)。
9月底,59名隸屬“聯邦共和國作家圈”(Der Autorenkreis der Bundesrepublik, Forum für Literatur und Politik)的作家聯名向德國聯邦議會發表公開信,認為張丹紅是個“政治糊塗的記者”,但這不是個案,因此要求“審查中文部過去5年的節目”,並要求審查該台所有“關於極權國家的報導及向這些國家發出報導的編輯部門”,包括對俄廣播編輯部俄文部。
以德語區親中(共)漢學家為主的49位人士,在10月聯名上書德國聯邦眾議會,力挺張丹紅,反對對她所在的德國之聲中文部進行清洗。
11月5日,德國聯邦議會的文化與媒體委員會專門就德國之聲及“張丹紅事件”舉行了聽證會。不過,此次聽證會後,該委員會並沒有作出具體決議,而是決定在年底前再次舉辦一個規模較大的,“由不同看法人士”參加的聽證會。
11月初,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登載的一篇對何清漣的專訪。何清漣曾著有《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一書。在採訪中,何清漣提到:2005年她一度被邀請為給德國之聲中文部撰稿寫專欄。但是,合作只持續了幾個月就中斷。據她說,中斷的原因是“中國政府給德國之聲施加了壓力”。而張丹紅被何清漣描述為“中國政府操縱德國之聲”過程中的“執行者”。
11月底魏京生到德國訪問,拜會眾多德國議員,多次提出對德國之聲和張丹紅的指控。
12月1日,德國之聲的內部監督機構——德國之聲廣播委員會稱,經調查,中文部的報導存在質量問題,但同時否定中文部被紅色滲透。
隨後,《德國之聲》中文部在自己的網頁上稱德國之聲的監管機構廣播委員會“為德國之聲的中文節目徹底平反”。
12月4號,《德國之聲》中文網發表自我採訪“張丹紅駁何清漣顛倒事實的陳述”,重新復出的張丹紅對其批評者發起了正式反攻,駁斥何清漣的說法“完全是謊言”,“故意歪曲事實”及“ 無恥 ”。
隨後,何清漣立刻公開去信澄清(見推薦文章)。並要求德國之聲的中文網刊登其全文,但未獲回應。
據《法蘭克福匯報》報導,張丹紅的這篇進攻性的反駁文字引發了《德國之聲》內部的批評聲浪,電台高層指責張丹紅濫用《德國之聲》來報私仇,與何清漣對張丹紅“公器私用”的指責不謀而合。據報導,《德國之聲》 節目部主任格拉姆施(Christian Gramsch)在內部會議上表示,這一事件對《德國之聲》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大超過了之前外界對《德國之聲》的任何指責,傷害了電台的價值原則。格拉姆施放話說:“誰要是不尊重電台價值體系,可以走人。”
12月17日,德國之聲做出決定,馮海音中文部主任職務被撤銷,調至中央部當編輯。能講流利中文的馮在“張丹紅事件”中公開力挺張丹紅。
12月18日,德國聯邦議會的四個委員會(文化與媒體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人權委員會,申訴委員會)聯合舉辦有關德國之聲問題的“專業對話會議”。
當日大約有60人參加了這次討論會,其中一半是各黨派的議員。議會邀請了對《德國之聲》的報導提出批評和支持張丹紅等人的雙方代表。著名異議人士魏京生和德國學聯主席彭小明以及德國作家協會代表──蓋博爾教授(Ines Geipel)代表批評方,左派黨推薦的代表福爾克爾﹒布羅伊蒂加姆(Volker Braeutigam)和人稱“親共專家”的德國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桑德施耐德教授(Eberhard Sandschneider)代表支持方參加了討論。《德國之聲》台長貝特曼也出席了當天的會議。
《德國之聲》台長貝特曼在會上證實,由於該台中文部存在問題,主任馮海音已被撤職,調到中央部擔任編輯;電台正在對包括前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在內的幾名員工進行核查,評估其行為是否觸犯了勞工法。除此之外,原計劃在明年4月進行的中文編輯部結構調整提前進行。這是《德國之聲》自圍繞其中文部是否被紅色滲透的大討論進行了4個月來,所做出的最大人事調整。貝特曼稱,《德國之聲》“將緊抓質量問題”。
由於討論激烈,原定兩小時的會議時間延長到三個小時。“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今天在座的很多議員意識到了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德國之聲》中文部的質量問題,而是如何面對 中共這種極權政府長期對西方社會進行有系統的紅色滲透的問題”,蓋博爾教授在會議結束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在貝特曼證實這一措施之前約10個小時,新華社下屬的《國際先驅導報》先行在新華網上報導了《德國之聲》的這一內部消息。顯見,中文部內部一些員工與中共媒體聯繫密切。中文部職員對《德國之聲》電台的忠誠度有可能因此受到進一步的質疑。《德國之聲》就此沒有做出任何評述。
事件至此暫時平息。
三、補充資料:
1. 聯合國人權宣言第三條: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2.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屬於公法電臺,主要經費來源為政府預算。屬性類似美國的《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臺》、英國廣播公司BBC和法國的《法國國際廣播公司》。
針對此事件,《美國之音》態度明朗,不僅及時報導了張丹紅事件,而且明確表示支持《德國之聲》領導對張丹紅的處理。《美國之音》還認為,報導張丹紅事件對編輯部內部, 或明或暗呼應中共宣傳的人員,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也沒有禁止記者處理播發張丹紅事件的新聞,而且對中共居然由外交部出面, 新華社幫腔為一名混跡西方電臺的記者辯護,感到不解和驚訝。在巴黎,《法國國際廣播公司》則明令記者,不能報導張丹紅事件,理由是《法廣》與《德國之聲》有“友好合作”關係。
23 3月, 20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