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0月, 2008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簡介 - CP

德國敏斯特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王秋萍
(已發表於台灣教育研究月刊, 2002年十月號102期, 138-142)

" The mind is no barn to be filled, but a flame to be fed."

自由另類學校 (die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德文字面上的意義是 ”可供自由選擇的另外的學校”。廣義自由另類學校可以說是 ”有別於國家設立的學校的教育機制”。他們試圖把公立學校所犯的錯誤減到最低 - 不管這些錯誤是真的還是被以為的。由於自由另類學校在教育界上的處於特殊地位, 簡單說 ”有別於公立學校” 已經不足以定義自由另類學校,”徹底的學校改革”才是他們的歷史任務。


與台灣目前的理念學校不同的,德國的自由另類學校, 不管是私人經營或是與社區合作,都是受德國聯邦政府私立學校法所管轄。他們也可以申請為公立學校的補充學校, 但是那就得先取得國家的准許而且同時要受地方政府的監督。也就是, 學習方針, 學校設備, 教師資格和訓練都得符合公立學校的要求標準。即至目前 (2002年6月) 德國境內一共有41 所已經得到政府核准和另外大約10所尚在申請中的自由另類學校。其中絕大部分是私立學校, 但是也有幾所是與地方政府或是社區合作的。 有小學, 有中學, 而以十年一貫形式的學校數目正持續成長中。 現今學生總數大約是1100人, 學校是採全天制, 非寄宿學校, 許多並設立自己的托兒所或是幼稚園, 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年級都只有一班。 有一個共同點是強調非貴族學校, 很多學校的收費多寡是以家長收入作依據,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學生都收一樣多學費。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對公立學校的批判
幾十年來德國自由另類學校運動之所以蓬勃發展,基本原因是他們對於德國國內傳統學校的不滿, 這些不滿意可歸納成以下幾點:
1. 傳統學校內缺乏民主精神, 以給分數和留級方式作為控制手段來維持學校紀律
2. 傳統學校課堂學習方式僵化(絕大部分是以老師講, 學生聽的方式進行), 教科書內容主觀, 意義空洞
3. 傳統學校偏重智育, 於社會脫節, 忽略工藝, 藝術, 音樂課程
4. 傳統學校學習缺乏實際體驗和關聯性, 學生學習的需求和學校所提供的課程安排存在著鴻溝

總括而言,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對於一般學校課堂上傳授過多抽象的知識感到失望,而決定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所以, 在另類學校裡,首要任務是要盡可能讓小孩和青少年學習 ”如何去學習”。 並希望透過學校內團體的力量, 培養下一代獨立性, 創造力, 讓小孩用自己的方法去取得他們自己覺得是重要的知識和能力。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的起源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的興起大致說來可以推到三個根源。 第一個是源於傳統的改革教育學家及其改革學校, 例如, 德國境內的教育學家黑曼.力茲(Hermann Lietz, 1868-1919) 的農村教育學舍 (Landerziehungsheim), 彼得.彼得森 (Peter Petersen, 1884-1952) 耶拿計劃學校 (Jena-Plan- Schule), 魯道夫‧史代那 (Rudolf Steiner, 1861-1925) 華德福學校 (Waldorfschule), 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瑪麗亞‧蒙特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 的蒙特梭利學校 (Montessori Schule), 法國教育學家瑟列斯汀.斐涅(Célestin Freinet, 1896-1966) 斐涅學校(Ecole Freinet) 等等。 這些教育學家所提倡的 ”以小孩為出發點的教育”, “手腦心並用的學習”, 不僅在當時的改革教育學校內是首要力行的目標,在今日的德國自由另類學校仍然同樣被實踐。另外, 時下在另類學校經常施行的混齡編班和時期教學(Epochenunterricht) 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傳統的改革教育學家的教育理念根源。有機會我們會一一介紹更多歐洲國家的改革學校。
第二個根源可以推到60 年代末期的學生運動。 在當時的學潮下,反權威的學校紛紛設立, 他們的訴求是要社會國家提供 ”免受驚嚇, 能自己做主決定所學” 的生長空間。 他們定義童年是”一個獨立且寶貴的人生階段” 並且認為, 假使童年時期的教育無法提供一個隨時根據學童本身的動力的學習環境, 個人情緒一旦造成堵塞, 權威的性格一旦養成,極端的權威社會也就會隨之造成。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的第三個根源可以歸因於受到。大城市中興起的 Free-school Movement的影響。 主張特別照顧邊緣族群, 上課採用自由參與的方式。 其它還有一些從外國來的另類學校模式的影響, 例如, 英國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Schule), 丹麥的特文學校 (Tvind-Schule) 等等都可稱為德國自由另類學校運動推波助瀾的動力。

1970年德國境內第一個以反權威教育為名申請的 ”羅德海姆計劃” (Rödelheimer Projekt), 在法蘭克福的(Frankfurt a. M.) 一所公立學校展開了。申請之後, 教育當局核准遲遲未見。儘管如此, 四年後, 1974年, “法蘭克福自由學校”(Freie Schule Frankfurt)還是成立了。 又歷經12 年 的抗爭, 於1986年才得以正名。 然而, 同樣也是以”反權威教育”為名於1971年在漢諾威 (Hannover) 由一群家長, 老師, 學者主導發起的鐘湖學校(Glocksee-Schule)卻在隔年1972 年以”公立實驗計劃”的名稱順利取得核准。 諸如此類為了學校的合法性以及為了爭取國家經費補助的的例子層出不窮。 譬如在烏茲堡(Würzburg), 卡瑟(Kassel), 不萊梅(Bremen) 等。 可見德國另類學校設立的崎嶇路, 和教育當局長年持續抗爭, 當中的心酸血淚, 和台灣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由另類學校的共同特徵
自由另類學校並沒有明確, 詳細的學習方針, 目標, (這點與華德福教育不同), 但是所有自由另類學校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1. 強調學校環境安適的小班, 小校編制 (所有德國的自由另類學校每一個年級都只有一班。鐘湖學校210 個學生算是人數最多的學校)
2. 由學校提供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學課, 甚至在每天某些時段選課是採自由參加, 不強迫上課
3. 課堂內有活潑的互動。課堂進行方式多元化, 包括時期教學, 週計劃教學, 自由工作時間, 背誦課, 戶外教學, 個人計劃工作等
4. 學習內容與經驗結合, 強調過程重於成果。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可以從兩方面解釋: 一為用學生的經驗作銜接點, 二為讓學生在操作中得到經驗
5. 強調全面性, 網狀學習, 例如設計跨學科的方案學習或是培養社交情感表達, 藝術, 音樂性的學習課程
6. 採用另類的成果評量, 譬如學習發展報告代替分數等

其實,除了這些共同特徵外,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追隨的教育理念和世界觀。有些學校在辦校的過程中也更改或修正過原有的理念。也就是說,自由另類學校同中有異, 譬如烏玆堡學校以”生態世界觀”, 達姆市的康梅尼由學校(Comenius-Schule Darmstadt) 嘗試導入基督教的道德觀,有些學校則是以蒙特梭利教育學說為治校基礎。在家長參與方面學校也有不同的做法,譬如有些學校讓家長參與廚房烹飪, 有些學校讓家長負責環境清潔維護的工作, 有些學校家長則參與教學或是行政工作。至於班級學生上下課每個學校也有不同的規定,有些採統一上下課,有些除了用餐,午休時間統一外沒有共同的上下課表。而在自由參加的選修課上有些學校特別安排在下午時段。 種種細節上都有不同,所以,並非所有德國另類學校的課程方式都是一致的。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聯盟(BFAS)
另一方面, 1970 年代末期由於德國大型學校的治校模式開始遭到大眾群體的質疑, 提倡小班小校的自由另類學校得到重視, 也因此如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設立了。1978年起這些另類學校相約密切聯繫, 約定每年一到二次的不定期集會, 即所謂的 ”自由另類學校聯邦集會” (Bundestreffen der Feien Alternativschulen), 會中互相討論治校經驗, 交換心得並嘗試校際間的合作。 接下來的幾年內在德國境內另類學校又添了四所, 包括位於柏林的有兩所: 十字山學校(Kreuzberg)和烏法學校(Ufa),和兩所位於 不萊梅市(Bremen) 和柏洪市(Bochum) 。
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的和平運動和環保運動把德國自由另類學校帶到一個新紀元。 不同文化間的學習和環保概念成為德國自由另類學校內教育工作的重點。 1980年代中期自由另類學校更是蓬勃成長: 1984 到1985 一年之內數目由原來的八所激增到18 所。, 1986年四月第16次 ”自由另類學校聯邦集會在沃普塔 (Wuppertal) 舉行, 會中發表了八項基本宣言。自此, 不同聯邦內的自由另類學校間的合作也更為密切。 因此1988 年決議成立”德國自由另類學校聯盟”(Bundesverband der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縮寫為BFAS)。 當時該聯盟成立的具體理由是幫助柏林的十字山另類學校(Kreuzberg) 打贏在聯邦法院申請成立案的官司。四年後, 1992 年12 月官司得到勝訴。 從此BFAS, 德國自由另類學校聯盟, 就扛起了為落實自由另類學校理念喚醒社會群眾關心的重責大任。 以下翻譯BFAS 於1986 發表的基本宣言。
 
BFAS八項基本宣言
1. 當今和未來的社會問題(地球生態, 戰爭, 貧困等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式由人類來解決。前提是, 這些人必須是生活在民主而且可以自行負責的群體環境中。 自由另類學校就是要竭盡全力提供孩童, 老師, 父母如此的環境, 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享有自主, 民主。 這是自由另類學校最重要的政治訴求。
2. 在自由另類學校把孩子的童年定義為一個孩子有權力要求自決, 得到快樂和滿足的獨立的生命階段, 而非成長為大人的訓練階段。
3. 自由另類學校提供一個成長的空間, 讓小孩的需求, 例如行動, 即時表達自己的意見,自行分配時間, 培養友誼的自由得以滿足和發展。
4. 自由另類學校摒棄傳統上為了管教孩童, 維持紀律的恐嚇方式, 認為小孩和小孩, 或是小孩和大人之間的衝突必須用共同訂立的規則來解決, 而且所訂的規則是可以隨時雙方協議改變的。
5. 自由另類學校內的課程內容必須取決於孩子的經驗, 而由孩童和老師共同商量訂立。 學科的選擇過程也就是孩童和老師根據自身經驗一再重複的意見交換過程。 學習模式必須具備彈性和多元化並兼顧學校日常生活的運行, 學校內的社交領域和遊戲性。
6. 在新知的取得上自由另類學校必須傾向採取開放, 革新的態度。 為校園內參與課程的學生開啟一道新穎的, 非傳統式的知識之門, 以解決當今和未來的社會問題。
7. 自由另類學校是自我管理的學校, 自治的形式是根據家長, 老師和學生的經驗在民主的架構下來進行。
8. 自由另類學校對所有學校成員而言是一個可以隨時調適自我, 改變人生態度和對生命的觀感的空間。 在這空間裡成員被提供機會去冒險, 去體驗人生。

此外,該聯盟也負起師資培訓的組織責任, 協助另類學校間經驗交流的工作, 並在相關法案立法過程中竭力發揮影響, BFAS在德國教育改革運動尤其是另類學校運動中已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比較德國的自由另類學校和台灣的理念學校, 如果以第一個學校成立時間來算, 1990年森小以 ”森林小學期前教學研究計劃” , 1970年德國以 ”羅德海姆計劃” (Rödelheimer Projekt), 台灣的發展大約晚了20年, 但是在台灣這個屢屢創造奇蹟的美麗島嶼上, 另類教育上會有什麼獨創性的發展, 且讓國人和世人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Borchert, M/Maas, M. (Hrsg.) (1998): Freie Alternativschulen
2. Grunder, Hans-Ulrich (1996): Die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In: Seyfarth-Stubenrauch, 3. Michael/Skiera, Ehrenhard (Hrsg.) (1996). Reformpaedagogik Schulreform in Europa. P. 316-328
4. Klassen, T./Skiera, E./Wächter, B. (1990): Handbuch der reformpaedagogischen und alternativen Schulen in Europa
*5. Bundesverband der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 www.paritaet. org/bfas/index.htm
*註:此處連結更新:
BFAS (Bundesverbandes der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BFAS - Pädakogik

2 則留言:

  1. 最後一段....台灣的發展大約晚了約不是30年, 20年才對, Laura讀得仔細, 謝謝更正!

    2008年11月7日 下午 8:1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