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畢業程度的社會人價值多少?
德國敏斯特大學教育學博士 王秋萍
(發表於 台灣 “教育研究月刊“, 第181期, 2009年五月號, p. 133-140)
和宗教, 政治題目一樣, 德國人的薪水所得是個超敏感題目, 通常不只朋友之間不會互相詢問, 更不會在公開場合公然談論。然而隨著近來德國越來越發出警訊的經濟危機, 銀行企業紛紛倒閉, 引發失業率提高, 讓德國人意識到個人的荷包緊縮。德國「校園時代雜誌」(Die Zeit Campus) 2009年一, 二月雙月刊就切入這個社會禁忌話題, 雜誌封面標題「我價值多少?」(Was bin ich wert?)
內容就針對德國社會大學畢業程度以上的知識份子進行訪查, 揭發大學因就讀不同科系產生畢業起薪的鴻溝, 文章公開了受訪者年薪的秘密並報導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
壹、 起薪的鴻溝
從德國大學生剛踏入社會的起薪高低立刻顯示出一道鴻溝: 有些畢業生就是比別人多賺一倍的錢, 怎麼會這樣? 莫名其妙地, 兩個女大學生一畢業之間就產生了差距! 一年前, Julia Schmidt和她的朋友Johanna 都還是大學生, Julia 就讀於 Regensburg大學, Johanna 則在 Landshut大學, 兩個城市相距不到80公里, 當時兩人常常相約一起在學生餐廳吃午飯, 在圖書館K書, 晚上再到同學合租的公寓裡開Party, 週末也會約在咖啡廳見面, 一起抱怨考試的壓力, 過的是典型的德國大學生生活。 當然, 她們也不是什麼都相同, 比如主修的科目就不同: Julia 主修社會科學, 而Johanna 則是經濟工程科學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的學生註冊; 畢業後, Johanna 立刻在一家美國大型電腦硬體製造企業找到工作, 而Julia 則任職於Mainkofen 的縣立醫院, 主要是協助病患在接受醫院治療時院外的生活安排。 表面上兩人工作的難易度和負荷量不相上下, 但是每當看到銀行戶口的薪水淨額 時, 兩人的身價立刻變不同等了: Julia 拿到手上的是1220歐元, 而她的好友Johanna 則足足比她的多了一倍還不止! 此外 Johanna年假還比她長, 甚至公司還偶爾補助她週末減壓按摩服務的支出! Julia 不解表示「有時候我會自問: 難道我在職場上付出的努力比較不具價值嗎? (Faigle/Kutter, 2009: 57)
兩人的個人價值差別的確是在大學畢業後才劃開了口。 大學期間出入的金錢和個人的價值無關- 向國家申請的助學金, 父母給的零用錢, 其它來源的獎學金, 銀行的助貸款, 在街頭做問卷調查, 甚至在餐廳當跑堂賺外快也不一定要大學生資格, 但是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拿的薪水就不同了, 基本上就等於從大學學業得到的資格來換取勞力所得到的報酬, 三年或者更多準備時間每個人都付出了, 可沒有人覺得輕鬆, 好吧, 就算唸法律系的感覺上好像必須花在熟背條文的工夫比其它科目多, 但是電子技術系前面幾個學期的筆試也不是好混的啊, 還有那些補修拉丁文考試的日子也不容易混啊! 是啊, 每一門科目都有具挑戰性的部份, 而且沒有人在讀大學期間會說物理學家比哲學家聰明, 也沒有人會覺得申請工作的履歷表上填在西門子公司實習過會比在國會實習過出色, 然而, 一到職場, 這樣的價值觀就活生生地成為事實了! (Faigle/Kutter, 2009: 57, 58)
貳、 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表
根據德國「高等學校資訊系統」 (Hochschul-Informations-System, 簡稱HIS) 2005 年針對畢業滿一年的大學生在各行各業的年薪起薪毛額做了一項統計。 問卷結果顯示, 經濟工程學系畢業生所得最高, 化學系最低。
科系類別 大學碩士 畢業生 技術學院 畢業生
經濟工程學系 41 600 37 900
人文醫學 41 500 -
電子技術 38 250 36 100
資訊 37 950 15 150
機械工程, 過程技術 36 950 35 450
藥學, 食品化學 35 750 -
經濟科學 34 250 32 450
建築工程, 測量 31 650 27 700
語言, 文化科學 25 500 -
農業, 營養科學 24 850 25 500
心理學 24 300 -
教育, 社會學 24 050 27 700
建築, 空間設計 23 150 23 650
化學 20 650 -
*上表數目字是以歐元、年薪計算, 包含補貼和獎金。 缺少資料於表中略過不列。資料來源是HIS 2005年的統計, 於2007年發表 (Faigle/Kutter, 2009: 62)。
根據上列資料可以得知幾項事實: 德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因為所選讀科系的不同畢業後平均年薪間存在重大的落差: 最高的經濟工程學系年薪41,600歐元和最低的化學系畢業生20,650歐元差別幾乎兩倍! 更大的差別還存在各個行業之間, 譬如在大企業提供六萬歐元年薪起薪外有時候年終獎金可以再加上兩萬歐元, 這還不包含給工程師帶實習生或夜間加班費大約一年再加上一萬兩千歐元左右的額外津貼! (Faigle/Kutter, 2009: 58)
從事學術工作者因為不同科系而有差別待遇, 在德國應該不算太意外, 但是如果認為大學主修德國文學, 將來畢業後就可以以德國文學家身份開始工作的, 未免遭到太天真的批評。 在一項「高等學校資訊系統」(HIS) 的統計顯示, 只有33 % 人文科學學系畢業生把「成就感和創造職業生涯」當作職業選擇的動機- 機械工程系就高達 78 %。這個調查結果顯示, 基本上德國大學畢業生在踏入職場後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原來就讀的科系造居然成了求職難易的後果! (Faigle/Kutter, 2009: 58)。
參、 幾位專業人士對於自己年薪的心聲
1. Julia Schmnidt, 26 歲, 社會教育工作者, 任職於Mainkofen 醫院, 年薪 25,350歐元。她表示「我的工作非常辛苦, 待遇這麼地不公平!」
2. Thomas Penneke, 32 歲, 開業律師, 年薪 12,000歐元。 「很多人都以為律師日進千歐- 哪裡有啊? 一開始一個月收入一千歐元就夠好了!」
3. Stephanie Schwenke, 31 歲, 物理學工作者, 年薪 45,000歐元。 她說「現在我倒覺得是當時好像可以要求多一點報酬才對。」
4. Susanne Biljes, 27 歲, 擔任國際企業Unilever的公司助理, 年薪 43,000歐元。 她認為「薪水除外, 公司讓我擔任負責的職務讓我的自我價值得到肯定。」
5. Philine Bührer, 24 歲, 演員, 年薪 21,600歐元。 她表示「說收入多是沒有, 但是我需要的自己都負擔得起, 基本上我現在工作讓我覺得是從事嗜好還得到報償。」
6. Daniela Neske, 精算師, 24 歲, 任職於Neilsen & Partner 事務所, 年薪42,000 歐元, 她說「我對我現在所得感到滿意, 再多一點當然也很高興」
7. Jakob Nüchtern, 29 歲, 助理醫師, 任職於漢堡大學附設醫院, 年薪 52,000歐元。他表示「我對我現在的薪水非常滿意, 但是別忘了, 我一週工作48個小時!」 (Faigle/Kutter, 2009: 58-60)
肆、 如何改善自己的收入?
一個剛剛通過高中會考的中學畢業生面對大學學科選擇時總是像個理想主義者, 心中充滿不計金權, 征服世界的夢想, 然而面對畢業後要選擇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時感覺就複雜些: 他們需要安全感、 需要經濟獨立、 心懷對於自組小家庭的期待、 還加上對於高收入者能力不都比自己強的評估, 然後就產生自己遭不公平待遇的感覺, 尤其自從新學制上路後學士和新碩士畢業生的差距有史以來最明顯: 理想中新學制下讀三年就拿到的學士畢業生一出社會應該拿到同等起薪的期待徹底破滅- 多數像Julia的學生不免要問: 「我到底值多少錢? 如何衡量我在職場的價值? 」
答案表面上是沒有一定的公式, 但是事實上確實存在一些影響薪水的觀念和因素:
1. 教育是項投資。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的計算, 德國每個大學生對他在大學期間付出金錢的投資報率大約介於8到9歐分利息之間, 換成借錢給銀行不會得到這麼高的利息! 這個數字顯示: 有張高等教育畢業證書的確比沒有的收入會多一點, 值得投資大學。當然OECD 這是報的是平均數字, 不是絕對。
我們這裡用「教育贏利」(Bildungsrendite) 的概念來說明, 「教育贏利」這裡定義為「因著大學學業畢業的資格在就業市場薪水的加給」。拿法律系來說, 平均畢業就業有接近12% 的教育盈利, 經濟系和醫學系也滿高的, 表示這幾個科系很值得投資就讀, 而Julia Schmidt 選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就只有大約6 % 的「教育贏利」。
那, 要是每個人在讀大學之前手頭就有畢業後所有科系出路的「教育贏利」列表, 就可依當作參考, 作為選擇科系的依據了, 可惜這是無法辦到的, 因為每個科系的教育盈利都是事後才算出來的, 不能 預先估計, 原因是工作市場的發展時時在變動, 如何 選擇在大學的投資等於給將來賭輸贏 (Faigle/Kutter, 2009: 58)。
2. 運氣。
拿上一段Stephanie Schwenke 當例子, 她就是屬於睹贏的那一群人, 畢業於柏昂大學物理系, 當中還在法國做過兩年的「假期學期」 (Urlaubssemester ), 不算快速度, 畢業拿到2分, 只算平均以上, 也不是頂尖, 但是靠著運氣就得到起薪 45,000歐元的本科工作。「我的公司是一個中產企業, 我申請的時候公司正好面臨一個特殊困難, 他們想要讓質子通過一個加速池產生質子束, 然後藉著壓力發射到一個特定的目標」。「流動質子」正好是Stephanie的專業領域, 所以當她用這個題目寫她的畢業論文時公司的研發中心每個月就給她1000歐元的補助, 她畢業後也順理成章進入這家企業。 Stephanie表示「我正好有他們需要的知識, 真是幸運!」 應該說, 真正幸運的是她在公司恰好迫切需要她的專門知識的時機她適時提供所長。 能夠協助公司成長, 然後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名將領, 能夠這樣開始工作的幸運兒勢必坐領高薪, 這是職場理中的黃金原則, 這個時候畢業證書反倒是次要的了! 社會就是一個供和需取決的市場, 個人本身的價值就在此訂出來了, 如果就業市場上正好需要的人才比當時學校培育出來的多, 企業界就必須到處高薪獵人頭, 相反專業供過於求, 薪水就被壓得低低的, 工程師和科學家之所以會得到高薪也就正好當時社會上缺少這兩類專家, 目前建築師正面臨如此的窘境, 建築師們已經好多年都拿不到什麼建設企劃案, 這是因為太多建築師搶食市場, 跟本身能力無關, 這是目前的情況, 但是也沒有人可以預知他們將來的命運, 可能在建築業遭逢如此衰退後, 哪天建築師又會有奇貨可居身價大漲的一天? 就像1990年代, 當時有誰能料到現在的工程師如此搶手呢? Stephanie Schwenke 正好是降臨在專業循環的幸運之星, 因為通常無法預知的影響掌控著就業市場, 譬如, 研究伊思蘭教的學者不知道已經有多久都找不到工作了, 誰知道九一一蓋達組織的兩架飛機衝進紐約世貿中心大樓, 突然擁有阿拉伯世界知識的專業人士在市場上立刻炙手可熱起來, 而目前世界正遭逢的經濟危機就讓一群原本以為會永遠拿高薪的投資銀行業者從雲端跌到了谷底 (Faigle/Kutter, 2009: 59, 60)。
3. 理想主義者沒飯吃。
然而Julia 之所以收入不多倒是和就業供需市場沒什麼關聯, 主要是她從事的工作性質有關。 任職於德國社工工會 (Deutscher Berufsverband für Soziale Arbeit)的Wilfried Nodes 表示, 跟人打交道的就是比不上跟電腦打交道的行業, 社會工作者服務的是不用付錢的顧客, 甚至還是缺錢的群眾, 而支付他們社福工作薪水的通常是教會或是國家, 間接來說是整個社會, 表面上看來, 社務工作者透過社會工作照顧了不能幫助自己的弱勢族群, 長期的照料還可能會讓整個社會衰弱下來, 但是就是有了這群社會工作者德國社會才產生凝聚力。 可惜德國社會似乎剛剛才踏入領悟Julia 工作價值的階段, 否則她的薪水還可以高一些! Nodes 解釋, 社會救助工作長久以來都是義務性質, 到目前為止很多都還是無薪工作, 「因為這個觀念讓從事這類工作的人被貼上了無須專業資格的標籤」, 「誰都可以跟別人聊一聊嘛!」 但是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看, 來找Julia 聊的都是嚴重躁鬱症的病人,只具一般自然親和力的普通人是幫不上大忙的, 而且Julia 的責任也不光是聊聊就好了, 她在跟病患、 病患的醫師和委託照顧人員談話後還必須確定病患回家路途需要哪些協助? 病人有能力回到工作崗位嗎? 還是他們必須申請失業給付? 甚至病人需要搬到有專人託管的住所嗎? Julia 必須同時具備醫學和法律基本知識。 所以Julia 才感覺到她拿到薪水不公平, 她表示「當然在我工作的環境中還有更多比我受到的待遇更差的, 他們還是能過活」, 自我安慰後Julia 的荷包還是扁的,想要偶爾外出度個假或是吃大餐她就要從事副業了- 每個週末Julia在酒吧打工賺外快, 然而, 即使收入這麼差Julia還是不願放棄她的工作, 憑她的能力她大可到工業界擔任「工業生意人」 (Industriekauffrau ), 她在上大學前也在這行業待過, 為何不? 「因為那時候我覺得人生好像還欠缺什麼的」, Julia追尋的是職業生活的真義, 「我要在工作崗位上幫助人類!」吶! 一個理想主義者!
為何Julia 賺這麼少錢? 瑞士經濟學者Bruno S. Frey 提出他所謂的Crowding-out Effect 理論。 不管是外在金錢的鼓勵還是內在本身的動機, 有些人就是緊緊朝著個人的目標邁進, 結果是: 這些以工作為樂的人不需要高薪, 反正他們就是會繼續做下去, 甚至你給這種人多一點錢, 工作品質還反而會低下來, 因為此舉讓他們覺得他們不是因為從工作, 而是從薪水單的數字得到快樂。 反正這類的理想主義者是買不來的, 他們也不出賣自己! (Faigle/Kutter, 2009: 60)
4. 金錢不是唯一的報酬。
有一種讓公家機構付錢的工作是藝術工作, 如上段舉的第五個Philine Bührer 例子, 她今年24 歲, 目前正在波昂戲劇院排演Tosca 歌劇, 她擔任的是那個愛上畫家的歌劇女神Floria, 她是歌劇女主角, 一個月有十個晚上她在舞台上觀眾前歡笑、 哀傷、奔向她的愛人, 為了一個晚上的演出觀眾只需要付出門票費, 一張介於9到25,5 歐元之間, 而所有門票收入才夠支付全劇演出16 % 的開銷! 要是真要漲票價以支付所有表演的費用 Philine 可能就沒觀眾了, 原因: 大部分的人寧願買雙新鞋也不願買張歌劇門票。 為了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德國政府只得跳入贊助-當然不像救銀行的數字那麼大手筆。 那Philine 每個月能拿到的多嗎? 其實她看著銀行戶口就每每感到吞嚥困難, 自問, 月底我還能剩多少? 1800歐元一個月的薪水, 對於24歲的演員來說已經比一般演員合約上的高了, 但是是毛薪欸! 扣掉稅和健康保險大約只會剩淨額1200 歐元。 Philine 剛從戲劇學校畢業, 已經很習慣勤儉度日, 也已經有心理準備要順應這種日子, 因為她了解到金錢不是她唯一得到的工作報償! 在文化界大家都知道, 雇主所支付演員的報酬還包括市場和名聲, 德國雜誌今日戲劇 (Theater heute) 就清楚寫著, 像柏林, 慕尼黑, 漢堡等知名大城的劇院是無法支付像電影或是廣告片的酬勞的, 因為他們還得負起更高的藝術使命。 也就說在劇場上的藝術家雖然拿到酬勞不高但是還享有發展的舞台, 而在其它高酬勞的舞台上可能一些天分就會被埋沒浪費掉。 換言之, 除上述的金錢報償外, Philine 得到觀眾的掌聲還有當藝術家發展的可能性 – Philine 的綜合算盤是這樣打的 (Faigle/Kutter, 2009: 62)。
5. 想改變的人要付諸行動。
就是這樣的「綜合算盤」即使沒像Philine 的這麼精確, 每個人都要有, 大家要有一個認知, 就是對工作的滿意度不會只取決於單一事實, 這是職業生涯顧問Manuel Tusch 和Volker Kitz 的信條, 他們兩人合寫的「工作減壓書」(Frustjobkillerbuch ) 中訪問了非常多對付出與薪資回報不成比例而心存不滿的人士, 當中還不乏所得被視為天價的經理階層的人士, 他們居然還覺得薪水太低! 另外還有被工作壓力煩倒無法享受高薪的企業顧問, 這些人的感受就是拿高薪不一定快樂的佐證。
「找工作的時候不要只計算錢, 這是很重要的」 Manuel Tusch認為, 「另外自我實現和社會地位也要考慮在內, 多項元素綜合起來感覺對了, 才是一份好工作。 只看到單一因素的人很快會不快樂, 因為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會遇到危機而且受到影響。 就像過聖誕節好了, 如果萬分期待那隻烤鵝烤焦了, 還有漂亮的聖誕樹和多多的禮物呢, 難道這些就看不見了嗎?」同樣道理我們看在漢堡工作局服務30年的 Hans-Joachim Burkhardt, 他的工作主要是顧問通過高中會考即將進入職場的高中畢業生, 奉勸他們不要只用薪水選擇工作。「誰選了他本身不喜歡的專業就讀, 通常在這專業最多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資格, 後來畢業後找工作也都是雇主的第三選擇, 然後在經濟危機時也是第一個被裁員的, 這時候錢和任何其它工作都沒了。」 Burkhardt 要求那些想從他得到指點的人列出10到15項對於未來工作覺得重要的因素, 譬如可以是團隊工作、 可以是配合家庭等, 從最重要的一直往下列, 結果顯示: 沒有一種職業是薪水高, 能夠讓人發展所有天份而且每天還能準時五點下班的 (Faigle/Kutter, 2009: 64)。
Manuel Tusch 表示「一般人通常不會只看薪水來選擇工作, 大部分的人都會考慮自己的性向。」 如果之前就考慮過, 然後做了抉擇, 往後就不要在意別人得到薪水比自己高, 不是之前就不把金錢排在優先考慮的因素了嗎? 現在應該高興, 何必怨嘆呢? 「至少在自身天份範疇內自由選擇可以發揮的工作。」 譬如演員Philine 還可以拍拍廣告片, 社會教育工作者Julia也可以當個「工業生意人」, 但是她們兩位都定義了自身的價值: 一個為了名聲, 一個為了人生意義。
話說回來, 不管是自我實現還是人生意義, 維持基本生存的工作回饋還是要有的, 掌聲吃不飽, 要是每個月月底都捉襟見肘, 工作中得到再大的樂趣也會打折扣。 「想把無酬的興趣嗜好當作職業來經營的, 就要先考慮是否不要專職的, 要給自己留下賺錢買麵包的時間。」 這是Manuel Tusch建議。 相對的, 把安全感放在第一位的 即使他充滿對藝術的熱愛都不適合選擇自由業。 德國杜塞多夫Heinrich- Heine 大學醫學社會系系主任Johannes Siegrist 長期觀察對自己所得不滿意的人得到一個結果: 如果所謂的「補償虧損危機」(Gratifikationskrise) 存在多年, 那麼躁鬱症和心臟循環干擾的病症就會增加, 受試者當中時常出現酒精成癮的現象, 尤其學術界上就常出現「社會地位不協調現象」(Statusinkonsistenz), 也就是說「當個人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不相符合時, 就會承受重大的壓力。」(Faigle/Kutter, 2009: 65)。
躁鬱症Philine 完全沒有, 被問到是否滿意她微薄的收入時, 她會簡單說「薪水不構成問題。」 當被問到為何熱愛她的工作時, 話匣子就打開了「劇院裡面的奢華就是身處其境的人的最大自由。Julia 就不同了, 她不需要熱情的觀眾, 只要有一個病人非得找她談論解決問題時, 她就覺得被重視, 她就感到快樂 (Faigle/Kutter, 2009: 65)。
伍、 結論
德國社會新鮮人因為大學時主修科系不同畢業後在職場上的薪水也呈現極大落差, 讓原本充滿理想的大學生畢業起薪比較之下產生了不同的自我價值的評分, 當中不乏有人產生是否當初大學選錯專業行的疑惑, 而「教育盈利」的高低似乎指向選讀某些科系將來在就業市場上會得到比較高的投資報酬率, 然而, 專家明確指出, 金錢不該唯一衡量工作價值的標準, 以此為依歸來規劃人生的終究會失望, 而傾向浪漫不求金錢回報的理想主義者, 也不會只用金錢收入衡量自己對工作投入回饋的滿意度, 因為當中得到的經驗和工作附帶的發展機會, 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所以重要的是充分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 依此作為選讀科系的方向, 將來的職業也比較可能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而樂在其中, 並得到成就。畢竟, 就業市場上的熱門科系是循環的, 就業和市場供需情況往往也靠點時機和運氣, 不一定能預測。 總之, 能夠掌握未來大趨勢, 又願意在自我專長, 興趣投入, 預備好自己的, 自我的價值的天平就會呈現樂觀的正數。
參考文獻
Faigle, Ph./Kutter, I. (2009): Was bin ich wert? Zeit Campus. Nr. 1, Januar/Febrauar 2009, 57-65.
王秋萍 (2008). 德國快速的大學生工廠. 教育研究月刊, 172, 172-179.
25 8月, 20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